工藝是人類用物嬗變的總結
文/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吳佩珊 助理教授
將無形的概念加諸在有形的材料上,是當代對工藝的理解,因此材料是被動的,而形式促使觀念具現,成為人們將目光投向有價值的結果。原本無涉價值的天然材料,被注入價值,成為工作。就像生長在野地的植物,被剝取纖維織成了布,並因人的消費變成無價值的垃圾,化為塵土之後,再回到無涉價值的天然材料。這看似自然的循環,實則飽含複雜的倫理議題。當需要強韌的纖維時,人們必須進行基因改造、在土壤施肥、控制溫室氣溫,導入科學讓一切條件精確。製作者必須提供適切的體驗:好用、美觀的實用主義,而且物美價廉。
至於物的道德倫理呢?似乎回到大眾所規範並與時俱進的理念。正如快速又廉價的時尚產品,製造者儘可能合乎製造物所需的要求,但產生的勞工問題與環境污染,卻要靠政府、民間機構與個人觀念去懲罰與約束。當代生活趨於複雜多元,非物質構成的物也讓製作者思索更多面向。原本單純的功能和加工,因為生活的介入、文化的積累、資訊的流通,產生更多可能。如同原本單一遮蔽功能的物,因人類引發動力學、氣流學的想像,得以馳騁天際。搜集、經驗、改造、傳輸等作為,大幅改變工藝的樣貌,刺激著人類的生活。同時間,工藝也成為一個物在世界中,與人類關係的見證者。---2023「臺灣工藝獎」
至於物的道德倫理呢?似乎回到大眾所規範並與時俱進的理念。正如快速又廉價的時尚產品,製造者儘可能合乎製造物所需的要求,但產生的勞工問題與環境污染,卻要靠政府、民間機構與個人觀念去懲罰與約束。當代生活趨於複雜多元,非物質構成的物也讓製作者思索更多面向。原本單純的功能和加工,因為生活的介入、文化的積累、資訊的流通,產生更多可能。如同原本單一遮蔽功能的物,因人類引發動力學、氣流學的想像,得以馳騁天際。搜集、經驗、改造、傳輸等作為,大幅改變工藝的樣貌,刺激著人類的生活。同時間,工藝也成為一個物在世界中,與人類關係的見證者。---2023「臺灣工藝獎」